一、四川中药材基本情况
(一)资源及生产现状
中药材是四川的优势资源,四川的中药材资源种类有4354种,其中植物药材3962种,蕴藏量100万吨以上,居全国首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430种重要的中药资源中,四川产的有383种,其中产(藏)量在1000吨以上的110种。2002年,四川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有200余种,面积109.4万亩,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5%左右;产量17.1万吨,产值上10亿元(“三木”药材除外)。2001年,中药材对我省农民平均增收的贡献率为8.73%。中药材已成为四川主要的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产品。其中,川芎、附子、川贝母、麦冬、丹参、川银花等30余种川产道地药材品质优良,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生产和销售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中药材资源、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基础良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优势药材道地产区。随着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31种道地药材和优势药材的GAP科技示范区建设相继启动并取得了明显的示范效果,有40多家中药材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参与了药材基地的建设,中药材生产正向着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问题与挑战
1、中药材生产水平不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的基础,中药材生产水平和质量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有专家指出:中药材原料的生产,特别是确保中药材含有稳定的化学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不少地方对中药材发展也予以高度重视。到2000年,全省有16个市州成立了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14个市州制定了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有75个县(市、区)将中药材生产列为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发展重点,规划重点发展品种达40余种。但我省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源混杂、良种选育工作滞后、栽培技术和模式落后、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差、农业科研和推广的优势未能发挥、缺乏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这些都已经直接影响到药材种植的效益和我省药材优势的发挥,影响到我省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 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
2、中药材生产中各资源要素缺乏有效的整合,难以形成产业开发优势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人才、技术队伍在全国的优势十分突出。但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各自为政,人才、项目和资金缺乏协调整合,难以形成产业开发优势,影响到了我省各区域不同优势的发挥。不同区域自然、生态、人才、产业基础和市场区位不同,在中药材生产中将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进行科学合理的中药材优势区域发展布局规划,有利于发挥各地各区域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3、我省的优势药材缺少著名品牌和商标,商品开发的意识不强
虽然四川的川产道地药材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但四川药材真正形成著名品牌和商标的却没有几个,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省药材优势的发挥。如何通过优势区域规划,集中开发川产道地药材优势品牌,创立其驰名商标,是拓宽销售市场,进一步发挥四川道地药材优势的关键之一。
4、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省蕴藏着多种珍稀野生中药材资源,其中不少是我国重点保护的中药材品种。近年来,由于受利益驱使,野生药材资源乱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如不加强保护,大量的资源将面临灭顶之灾。如在我省丘陵区广泛分布的盾叶薯蓣,由于近几年的过度采挖,资源大大减少,有的地方已濒临灭绝。川贝母、羌活、冬虫夏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药材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变野生为家种,对濒临灭绝的资源进行保护,建立保护区,是保持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实现中药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5、作为一种特殊农产品,行业管理和指导亟待加强
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产品,其生产发展应符合药品监管的要求,符合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而GAP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农业的问题,包括土壤环境和肥料、种植技术规范、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要发展符合中医药需求的药材,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因此,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划、行业管理和指导十分必要。虽然中药材不是主要农产品,但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医药的发展,给中药农业带来了机遇,近年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加强农业的行业管理势在必行。
二、中药材区域布局的现状评价
我省早在80年代以前就对全省的药用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 调查,四川省中药所开展了四川省药用植物区划工作,形成了四川省药用植物区划图和优质中药材生产区划(见表1)。
附表1:四川省优质中药材生产区划
区域名称
|
|
|
||||
四川盆地中央丘陵平原区
|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及川中丘岭区,热量
条件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及其周围市县的大部分地区。
|
川芎、麦冬、白芍、丹参、附子、
白芷、川明参、郁金、干姜、泽泻、川红花、桔梗、半夏、石斛、杜仲、黄柏、厚朴、栀子等
|
||||
川西南山地河谷区
|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光照和热量充足。
包括凉山、西昌、攀枝花、金沙江河谷地区。
|
芦荟、川续断、补骨脂、三七、茯苓、薯蓣、野牡丹、昆明山海棠等
|
||||
盆地边缘山区
|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的深丘和低山区,是
四川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
|
||||
川西北高原
及川西高
山峡谷区
|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及西北部,海拔高差和温度
差异大,环境污染少,适宜发展无公害药材生产基
地、特别是名贵药材野生抚育基地。
|
川贝母、冬虫夏草、红景天、红豆
杉、黄芪、党参、穿龙薯蓣、羌活、甘松等
|
为了适应我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999年,四川省科技厅立项,由四川省中药所和四川省农业厅共同进行了“32味川产道地及特色药材适宜种植区域研究”,该项研究已于2001年底完成,并获得了200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省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2001年,四川省农业厅又进行了四川省特色中药材发展研究,对全省的道地药材及特色药材进行了评价,这些都为中药材优势区域的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
三、四川中药材市场前景及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
1、国际植物药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天然药物的日益推崇,国际市场包括中药材在内的植物药市场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植物药及其制成品2000年的销售额已达300亿美元,其中植物药销售额达165亿美元,并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我国是植物药的资源大国,也是药材的主要出口国,出口药材种类500多种,其中主要的植物药材有近百种,四川主产的就有20多种。1993—1998年,我国平均每年出口药用植物14.4万吨,出口国家和地区达92个,但2000年我国在世界植物药市场所占的份额仅为3%,出口额仅6亿多美元,其中中成药1.26亿美元。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认同,中医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植物药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四川主产的药材需求量也将随之增长。
2、国内中药材市场发展空间大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我国人民对中医中药的信赖和使用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渊源,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在一生中不接触中医中药。不少中药材又兼有药食两用的功能。卫生部公布的有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就有76种。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和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将在更高水平得到宏扬光大,列入社保用药目录的中药药品数目将逐渐增加。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人口老龄化,中药所具有的药食同源、毒副作用小、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有特效等优点将为更多的人们所亲睐,这些都为中药材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我省中药材需求将呈持续增长
我省是中药产业强省,是中药材的重要加工基地,也是中药消费大省。2001年我省中药工业产值为51.72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0%,列全国第二位。省委、省政府把医药产业列为“十五”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将中药列为医药的重点,规划到2005年要创立10个药材名牌产品,10个名牌生产基地。2010年,我省中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工业产值将达150亿元,是2001年的2.9倍,中医药在“十五”期间将得到长足的发展。我省也是人口大省,中药材及以中药材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和相关产品的消费市场潜力大。随着我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二)四川中药材竞争力分析
四川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产区,四川药材的丰富资源和优良品质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同。我国最早的《诗经》记载的88种植物中,有28种为四川所产;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材中,有44种产于四川。1986年,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中药材品种中,四川有资源的312种,占85%。四川不少中药材品种不仅畅销国内外,而且许多名贵药材曾被列为“贡品”。《四川通志》记载的上贡药品有雅连、白芍、川芎、川贝母、党参、虫草等近30种。目前,四川在全国市场占有份额大、品质优、竞争力强的品种有:川芎、麦冬、川附子、川黄连、白芍、川牛膝、白芷、白姜、川银花、丹参、川贝母、川明参、半夏、麝香、虫草、天麻、羌活、甘松、杜仲、厚朴、黄柏等40余种,其中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品种有川芎、麦冬、附子、黄连、川贝母、川牛膝、羌活、甘松等数十种,这些品种在全国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是川芎最大最优质的产区,产销量占全国的90%;四川也是全国最大的附子产区,销量占全国的85%以上。除此之外,白芍、川白芷、白姜、川银花、丹参、川明参、半夏、天麻、杜仲、厚朴、黄柏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和中药提取物生产的发展和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薯蓣等药材的人工种植发展迅速,到2002年已达3万余亩。由于四川的中药材优势明显,1999年国家批准的20个首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四川就有6个。四川药材野生资源蕴藏量大,主要分布在川西北的阿坝、甘孜两州。目前国内外野生药材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资源破坏严重,亟待加强保护和合理开采管理。
综上所述,四川中药材极具竞争力的品种有10余种,有竞争力的品种有30余种。对这些品种进行合理区划布局,使其形成相对集中的优势生产区域,是中药材生产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创立优质名牌、进一步提升我省药材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四、中药材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思路、原则
(一)中药材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基本思路
以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为契机,立足发挥我省中药材的资源、产业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集中在优势区域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适应中医药和中药加工业发展的需要,推进中药材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产业化发展,形成著名的川产优质药材产业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药材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发展必须着眼市场需求,要考虑发挥市场机制在中药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真分析市场变化和市场潜力,以制定合理的规划。
最适生态的原则:以我省道地药材和特色药用植物为重点,在最适生态区规划发展重点品种。
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人才、产业基础和市场区位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质量。中药材优势区域布局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状况、交通和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进行规划。
加强中药材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原则: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十五”期间农产品发展的重点,也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温家宝副总理在研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要尽可能实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这是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的关键。而药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发展既要符合农业种植规范标准要求,又必须符合药品规范标准的要求。
产业化开发的原则:产业化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要形式。进行中药材的优势区域规划,目的在于发挥优势,促进发展。这就必须促进中药材生产由传统的分散、低水平向集中、规范、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此,要扶大扶强中药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药材基地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中药材优势区域开发。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中药材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中药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中药材生产的合理规划布局,依赖于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采利用。
(三)发展目标(2003—2010年)
总体目标:通过中药材优势区域发展,逐步实现我省中药材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提高四川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具体目标:
到2005年,中药材优势区域的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0%和80%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
建设优质无公害药材生产基地70万亩,单品种集中种植或人工抚育面积5000亩以上,并全面实施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和GAP规范管理,推行SOP标准操作规程。优势药材产区有2个以上中药产值上千万元的中药制药或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实施产业化经营,重点品种均有龙头企业参与原料基地建设。
初步建立起中药材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完成10种道地药材和特色资源药材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GAP(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和SOP(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完成10种优势药材产品质量标准和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研究;建立省级中药材快繁中心2个,良种苗木繁育基地8个;野生变家种人工种植研究中心2个;形成我省具有国际声誉的川产道地中药材品牌10个。建立野生濒危药材种植资源圃2个。
到2010年,中药材优势区域的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0%和90%以上,产值20亿元以上。
建设优质无公害药材生产基地100万亩,单品种集中种植或人工抚育面积1万亩以上,并全面实施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和GAP规范管理,推行SOP标准操作规程。优势药材产区有4个以上中药产值上千万元的中药制药或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实施产业化经营,重点品种均有龙头企业参与原料基地建设。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中药材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完成30余种道地药材和特色资源药材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GAP(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和SOP(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完成30余种优势药材产品质量标准和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研究;建立省级中药材优质苗木快繁中心4个,良种苗木繁育基地8个;形成我省具有国际声誉的川产道地中药材品牌26个,建立野生濒危药材种植资源圃2个;建立研究中心2个。
建立野生药材人工抚育基地50万亩。
建立起全省中药材生产、流通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
五、中药材优势区域布局方案
(一)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
1、国家有关产业政策: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八部委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围绕中药材质量的提高和中药农业的现代化提出了: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和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发展绿色药材等。农业部《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中指出:四川盆地要建设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优势产业带;西南高原地区要加强中药材等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些为我省中药材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
2、自然资源状况:药材资源丰富,是川产道地药材主产区或珍贵野生药材蕴藏量、产销量大的地区。
3、生产基础:道地药材或特色资源药材面积、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生产种植较为集中、成片,栽培水平较高,区内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科技示范区。
4、产业基础:有龙头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区内有大型的中药加工企业或中药提取物加工企业。
5、市场区位:交通便利,信息和流通相对发达。
6、市场潜力:用途广泛,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大,市场预期前景较好。
(二)优势区域布局方案
根据优势区域确定的主要依据,可将我省中药材分为以下六大优势产区:(见附表二)
附表二:四川优势中药材优势产区分区表
|
|
|
|
|||||
1.
|
|
|
|
|||||
2.
|
|
|
|
|||||
3.
|
15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本站网络实名:“亚博网页版登录科技信息网” "亚博网页版登录"
Copyright(c)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亚博网页版登录
四川省亚博网页版登录柏杨东路222号 电话:(0833)2443495 传真:(0833)2446971
网站标识码:5111000009 蜀ICP备 20024330号 川预审 28BV-Z486-82TR-6XH8